县上专门组织了几辆大卡车,把赵秋燕他们这一批学子,拉去了位于甘肃庆阳市宁县,长庆桥镇的长庆石油学校。

    他们这一批考上长庆石油学校的孩子,都是老实巴交的农村孩子,

    甚至,其中有好多孩子,都不知道石油是什么,更不知道长庆石油学校是培养什么人才的?

    但是,即使这样,这一批农村孩子却在后来,成长为了最早一批长庆油田的技术骨干和劳动模范。

    也正是,在这一批莘莘学子的努力和拼搏之下,他们克服了重重艰难,将长庆油田从一个不起眼的,特别小的油田,建设成为了中国陆地上第一大油气田。

    当大卡车拉着莘莘学子们,抵达长庆石油学校之后,

    赵秋燕第一个,从大卡车马槽里面跳了下来。

    她看着眼前的长庆石油学校,内心里面充满了向往。

    进入长庆石油学校之后,映入眼帘的便是各种,介绍长庆油田和石油工人的报纸。

    从这些报纸里面,赵秋燕看到了各种各样的石油工人奋战的黑白照片。

    尤其是照片下面,写的一行字:

    没有食堂,没有住房,就“三块石头支口锅,一顶帐篷安个窝”,自己挖窑洞,自己盖干打垒。

    同时,赵秋燕也看到了,长庆油田的发展:

    1970年,兰州军区,长庆油田会战指挥部,在长庆桥正式组建。

    随即,来自玉门、江汉等油田的石油工作者、兰州军区的数万名复转军人,浩浩荡荡整装集结,运力紧张,就拉上架子车,跑步上前线。

    器材物资紧缺,就修修补补再用,没有住房,就住帐篷、干打垒、窑洞、地窝子,

    粮油副食供不上,就兴办农场,自力更生,留下“跑步上陇东”“三块石头支口锅”“人拉肩扛搞生产”“风餐露宿找石油”的动人故事。

    从此,陇东大地,风起云涌,一部部钻机,轰隆开钻,向地底深层,探寻而去。

    正当赵秋燕聚精会神的,看着墙上的这些报纸的时候,

    万里从不远处,走了过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