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城原名沔阳,只不过是一座毗邻汉水的小县城,不过诸葛亮确定汉中防御体系之后,汉城也由一座籍籍无名的小城一跃而成为汉中的顶级要塞城池,和乐城(城固)一道,成为汉军防御链上的双子星座之一。

    相反的,原来汉中郡郡治所在南郑却末落了,在汉乐二城的防御体系之中,没有了南郑的存在,此次王平从兴势撤退之后,分别只守的也就是汉城和乐城。

    王平将乐城的防守任务交给了刘敏,自己则率一万多魏军退守到了汉城。

    这是蜀军在汉中的最后防御体系了,汉城如果失守,就等于是汉中彻底地陷落了,所以,无论局势再怎么艰难,王平都咬牙坚持着。

    兴势的陷落让王平是寝食难安,此时退守汉城,他再清楚自己的职责所在,所以那怕是魏军将城池围得水泄不通,王平都没有动摇过,他决心,誓于汉城共存亡,那怕战至一兵一卒,只要有半口气在,就绝不让魏军轻易地入城来。

    这可是不是王平的豪言壮语,而是他心底之中告诫自己的,无论如何,都将会战斗到最后。

    魏军也把这里当做了主战场,大将军曹爽,征西将军夏侯玄都在这里,魏军在汉城的城南设下大营,隔着汉水与汉城遥遥相对。

    从围城的第一天起,攻城作战就没有停止过,但汉城的防御既然搞了二十多年,肯定不是那么轻易就能攻克的,有王平铁一般的意志,有万众一心的守军,有着充足的粮草物资,任何军队想要攻击一下汉城,不付出点血一样的代价,他们都难以如愿。

    曹爽也明白,汉城和乐城一样是两块难啃的硬骨头,想要拿下这两座坚如磐石的城池,魏军可是动用了投石车等诸多的攻城器械的,但也同样提收效甚微。

    那汉中之战的总体思路就是,固守汉中外围阵地阻击蜀军的援兵,汉中内部的汉乐二城,则是徐缓图之。

    不过首先外围必须要守得住才行,阳平关那边有夏侯霸和曹亮,坚守自然是没什么问题的,但新冒出来的定军山,却成为了压倒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

    司马昭和郭淮未能守住定军山,导致姜维的援兵转瞬之间便杀入了汉中平原,一下子彻底打乱了曹爽的布署,汉中的局势已经是彻底地崩溃,一发不可收拾了。

    姜维进入汉中之后,并没有急着向汉乐二城用兵,而是游离于二城之外,对魏军小股分散的部队进行了蚕食,而且他的动作极快,基本上是打一枪换一个地方,那些魏军的小股部队有的甚至都未曾做出反应,就遭到了姜维军的包围。

    这样的战斗几乎没有什么悬念,就连抵抗的时间都是十分短暂的,这完全是一场单方面的屠杀。

    有的魏军队伍发现情况不妙,想要逃离驻地,与主力部队汇合,但姜维比他们的速度更快,而且基本上事先都做出了预判,在魏军想要逃跑的路线上派兵阻截,如此一来,那些陷入到包围之中魏军基本上是插翅难飞,被蜀军所屠杀一空。

    姜维奉行的就是各个击破的战术,而魏军的兵力分散,无疑给姜维提供了一个绝佳的机会,那些派驻出去的小股部队都成为了姜维的菜,姜维往来奔袭,只用了一两天的时间,就吃掉了魏军四五支小股部队,人数从千人到三四千人不等,但合计下来,却也超过了万人,魏军是损失惨重。

    姜维之所以暂时没动汉城的魏军大营,最主要的原因还是自身的兵力不足,虽然有王平的军队做为内援,但若想撼得动魏军的主力,至少也得费祎大军赶来才行。

    对此姜维还是有着清醒的认识的,定军山防线被突破之后,魏军的败局就已经是注定了,所不同的是,蜀军将会吃掉多少的魏军。

    如果魏军反应快捷的话,及时地将兵力收缩在一起,不给蜀军各个击破的机会,这样蜀军的伤亡代价便会最小,最不济也能保证全师而退。

    但是魏军此前在汉中的兵力太过于分散了,所以遭遇到这种突发状况之后,应对上稍稍迟缓了一些,就已经被姜维吃掉了一万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