倭仁来办这个案子,一定会秉承上意,将恭王往死里整。
但如果慈禧直接任命倭仁主办弹劾恭王的案子,未免痕迹太著,不能“示天下以至公”,现在经由朱凤标举荐,就没人能说什么了。
至于朱凤标,一心想着赶紧从这场大政争中脱身。管他什么守旧、洋务?
事实上,他也没有第二个选择。因为除了他之外。在京的殿阁大学士,就一个倭仁了。两殿两阁,体仁阁大学士曾国藩现在两江总督的任上,文华殿大学士、原任湖广总督的官文还在武汉,正和新任湖广总督李鸿章办交接。
慈禧当然是支持洋务的,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利之所在,新派和旧派暂时联合起来对付新派,这就是政治。
想当初倭仁反对设同文馆,关卓凡向恭王献计,“请他来做一做”,结果逼得倭仁窘迫万状。今天关卓凡在背后和倭仁勾起手来,以昔日之友为敌,以昔日之敌为友,政治之吊诡,令人叹息。
慈颜大怒,恭王获谴,朝野轰动。
大伙儿已经得到消息,这件泼天大案是由内阁来办,于是内阁内外,立即生出无数双窥探的眼睛,大伙儿都想知道,蔡寿祺的折子里到底说了什么?朱中堂到底奉了什么懿旨?恭王到底会受什么处分?
恭王已经“回府待罪”,留在军机处的文祥、宝鋆、曹毓瑛异常尴尬,两宫皇太后将总领中枢的军机处撇在一边,直接找内阁办这个案子,明显是表示对军机处的不信任——也是,谁不知道我们都是恭王的人?
两宫的这种态度,既令他们为恭王发愁,也为自己担心。恭王倒了,他们还能不能呆得住?难说的很了!
尤其曹毓瑛,他比不得文祥、宝鋆,旗下的、底子厚;他若出了军机,仕途也就大致终止了。
他是一个有抱负的人,十年寒窗,多少风波,终于坐上这个位子,正准备一展所长,这个时候下去,想一想实在不能甘心。
三个人心里面焦急,却不好离开军机直庐,正有点热锅上的蚂蚁的意思,一个军机章京匆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从内阁抄来的蔡寿祺的折子的“折底”,递给三位大军机。
三个人围拢在一起看完了,个个面色异常严重,文祥长叹一声:“六爷太莽撞了!”
他的意思是如果恭王看完折子再行进止的话,断不会当面和两宫“闹意气”,事情也就没有那么被动了。
宝鋆和曹毓瑛都深以为然,但事情已经发生,现在要做的是如何才能挽回局面?至少不要让局面变得更糟?
军机处毕竟人多嘴杂,不适合商量机密。好不容易等到申时四刻,应该不会再“叫起”了,已经提前预备了一辆马车,文、宝、曹三个同坐一辆车子,一起往恭王府而来。
各自的听差、轿子跟在后面。
路上三人反复商量,定下了一个对应的基本的章程,要努力说动恭王接受的。
到了恭王府,听差刚一投贴,便有王府长吏赶到车前,低声禀报,恭王去了鉴园,临走前留下话,三位大人到了,请到那儿说话。
但如果慈禧直接任命倭仁主办弹劾恭王的案子,未免痕迹太著,不能“示天下以至公”,现在经由朱凤标举荐,就没人能说什么了。
至于朱凤标,一心想着赶紧从这场大政争中脱身。管他什么守旧、洋务?
事实上,他也没有第二个选择。因为除了他之外。在京的殿阁大学士,就一个倭仁了。两殿两阁,体仁阁大学士曾国藩现在两江总督的任上,文华殿大学士、原任湖广总督的官文还在武汉,正和新任湖广总督李鸿章办交接。
慈禧当然是支持洋务的,但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利之所在,新派和旧派暂时联合起来对付新派,这就是政治。
想当初倭仁反对设同文馆,关卓凡向恭王献计,“请他来做一做”,结果逼得倭仁窘迫万状。今天关卓凡在背后和倭仁勾起手来,以昔日之友为敌,以昔日之敌为友,政治之吊诡,令人叹息。
慈颜大怒,恭王获谴,朝野轰动。
大伙儿已经得到消息,这件泼天大案是由内阁来办,于是内阁内外,立即生出无数双窥探的眼睛,大伙儿都想知道,蔡寿祺的折子里到底说了什么?朱中堂到底奉了什么懿旨?恭王到底会受什么处分?
恭王已经“回府待罪”,留在军机处的文祥、宝鋆、曹毓瑛异常尴尬,两宫皇太后将总领中枢的军机处撇在一边,直接找内阁办这个案子,明显是表示对军机处的不信任——也是,谁不知道我们都是恭王的人?
两宫的这种态度,既令他们为恭王发愁,也为自己担心。恭王倒了,他们还能不能呆得住?难说的很了!
尤其曹毓瑛,他比不得文祥、宝鋆,旗下的、底子厚;他若出了军机,仕途也就大致终止了。
他是一个有抱负的人,十年寒窗,多少风波,终于坐上这个位子,正准备一展所长,这个时候下去,想一想实在不能甘心。
三个人心里面焦急,却不好离开军机直庐,正有点热锅上的蚂蚁的意思,一个军机章京匆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从内阁抄来的蔡寿祺的折子的“折底”,递给三位大军机。
三个人围拢在一起看完了,个个面色异常严重,文祥长叹一声:“六爷太莽撞了!”
他的意思是如果恭王看完折子再行进止的话,断不会当面和两宫“闹意气”,事情也就没有那么被动了。
宝鋆和曹毓瑛都深以为然,但事情已经发生,现在要做的是如何才能挽回局面?至少不要让局面变得更糟?
军机处毕竟人多嘴杂,不适合商量机密。好不容易等到申时四刻,应该不会再“叫起”了,已经提前预备了一辆马车,文、宝、曹三个同坐一辆车子,一起往恭王府而来。
各自的听差、轿子跟在后面。
路上三人反复商量,定下了一个对应的基本的章程,要努力说动恭王接受的。
到了恭王府,听差刚一投贴,便有王府长吏赶到车前,低声禀报,恭王去了鉴园,临走前留下话,三位大人到了,请到那儿说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