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更加没有关卓凡和慈禧有染的任何证据直接的、间接的,都没有,怎么就能够确定“她”怀的,是“他”的孩子?

    可奇怪的是,一听到那些新鲜酸梅是“轩亲王进的”,自然而然的,慈安就冒出了一个奇异的念头。刚开始的时候。这个念头还是模糊的,似乎还呆在什么远地儿,之后,一点一点,一步一步,愈来愈近,终于面目清晰,形状狰狞,动魄惊心。

    这个过程,不算快。可是非常执拗,不止一次,慈安试图将它扭向别的方向,但是。她做不到好像,一种无形的力量,在推动着这个念头,将它从迷雾中推出来,一直推到慈安的眼前,叫她躲无可躲、避无可避。

    这。是怎么回事儿呢?

    也许,类似的念头,她早就有了,只是深埋心底,深到连她自己也没有明确地意识到这个念头的存在。

    或者,偶尔思及,立即驱开,同时自斥荒唐。

    总之,无论如何,不曾、也不肯正面面对之。

    现在,终于躲不开了。

    问题是,慈安怎么会有这种“类似的念头”呢?

    女人的……第六感?

    嗯,不能排除这个因素,不过,更重要的原因在下面:

    慈安、慈禧、关卓凡,三人之间,形成一个三角关系。这是一个等腰三角形一个倒置过来的等腰三角形:慈安、慈禧,是上面的两个点;关卓凡,是下面的那个点,关卓凡到慈安的距离、关卓凡到慈禧的距离,应该是相等的。

    理论上来说,这个等腰三角形,应该是一个非常稳定的结构。可是,从一开始,关卓凡这个点,到慈安和慈禧的那两个点,距离就不是完全对等的。随着时间的推移,关卓凡和慈禧的关系愈来愈紧密,两点之间,距离愈来愈短;关卓凡和慈安的关系,并没有因此而疏远,可是,相形之下,“关点”到“安点”的距离,较之“关点”到“禧点”的距离,却是愈来愈长了。

    不能说这个等腰三角形愈来愈不稳定了,可是,这种相对距离上的显著变化,当事人不可能一无所感。

    慈禧和关卓凡两个,自然是心知肚明的。其中,慈禧还非常乐意这种变化的发生,并一直在用各种手段,努力催化和推动着这种变化的发生。

    慈安呢?

    慈安忠厚老实,人也不算聪明,但是,她绝不是傻子,更不是木头,正常女人该有的直觉,她都有。更何况,母仪天下、垂帘听政,深宫倾轧的锤炼、最高权力的浸润,在某些事情上,她的感觉,只会比普通女人更加敏锐。

    别的不说,就说“太后出巡”这件事儿,天津、颐和园,一而再、再而三,都是“西边儿”的差使,就没有“东边儿”的啥事儿,不论母后皇太后每次不能成行的原因是什么,总是……不对劲儿啊!

    还有,太后临幸关某人的家,前前后后好几次了,也都是“西边儿”一个人的事儿。

    这些个吊诡的情形,外边儿的人都嚼烂了,慈安难道一无所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