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四十三章 撞车(1/5)
王安石说得有些模糊,不过有人马上就知道他要做什么,唐介大声斥责王安石乃是桑弘羊。
郑朗却在看着其他几人,他与吕惠卿打过好几次交道,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能吏,但这个人绝对不是一个好战友。小苏在唐宋八大家里其实名气比较小的,若没有大苏,也许都轮不到他。但这个人的坚毅非是寻常人所想像。是他的学生,但不是郑朗喜欢的学生,包括大苏、王安石与司马光在内,郑朗真正喜欢的乃是范纯仁与吕公著、严荣。也许这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然,这种情感他是不会表达出来的。
这几人当中,郑朗最喜欢的人,一般人难以想到,非是小苏,也非是他的得意下属之一薛向,而是章惇,算是小人,但人家乃是真小人。至于薛向,在杭州担任过他的下属,其实自太平州起,自蔡挺,到过世的杨察,再到吕公弼公吕公著兄弟,司马光、薛向、韩绛,青少年时的下属,如今皆成为名震四方的大人物。
吕嘉问也来自寿州吕家这一脉,这一脉十分庞大,仅是在朝野内外担任官员就有三四十人之众,按理吕嘉问还是吕公弼的从孙,不是亲孙子,也就是吕嘉问爷爷的太祖公后唐户部侍郎吕梦奇乃是吕公弼的太祖公,与吕公弼兄弟血脉略有点远,也算是吕家的子弟。史上说吕嘉问乃是一个奸臣,对这个郑朗不大好说的。
不要说吕嘉问,就是遇到蔡京,郑朗也会理智地对待,有赵佶为帝,再加上经济情况不良,就会有史上的蔡京,没蔡京也会有张京王京,若是赵佶不为帝。经济情况良好,蔡京也未必是史上的蔡京。更不用说小小的吕嘉问。
会不会出现蔡京,会不会出现吕嘉问,就看这两年的折腾效果。
从五人身上扫过,眼中有些迷茫。
王安石与司马光皆是那种固执到家的人,但司马光要好一些,从包拯的劝酒就能看出,两人皆不喝酒。包拯不悦,强劝之,王安石就是不喝,司马光却少饮了一点。
因此,自己劝说司马光,司马光不管有没有真心听进去。马上与王安石联手,来了一奏,弹劾南郊祭用费惊人。
能劝动司马光,未必能劝动王安石。
他在迷茫之时,唐介越说越有劲,不但唐介,还有赵抃,王安石进入中书,与他们多次发生冲突。原因倒也简单,这二人身兼天下直名,如今国家困窘到这种地步,为什么二人不作为?因为一事与赵抃扛了起来,怒道:“公辈坐不读书耳!”
赵抃也火了,说了一句:“君言失矣,皋、夔、稷、契之时,有何书可读!”
那时候有了文字,是甲骨文。刻在山洞里。或者贝壳上,肯定是没有书籍纸张的。王安石动辄说上古大治。赵抃用此反击,王安石听罢默然不能回答。
不过眼下赵抃与王安石总体冲突比较少,赵抃也想将国家变好,但他确实想不出来高招,只好胆战心惊地等候郑朗改革后的效果。
冲突最大的还是唐介。
史书大肆贬低王安石,实际唐介也有错,老了,还是一个年轻版的欧阳修,大嘴巴管不住,又摆老资格。因此王安石与唐介冲突时,郑朗也默然。虽对王安石略有警备之心,怕他躁进,多少还是一个帮手,然后呢,曾公亮名为首相,只能做一个打下杂的,赵抃倒是帮了不少忙,文彦博一直很可疑,这就是现在中书的组成,让郑朗很苦逼。
唐介已经在碍事了。
当然,非是唐介不好,唐介好,但要用对地方,用在御史台还是可以的,喷一喷,大家做事小心一点,放在中书做什么?这是做事的地方,不是喷人的地方!
王安石沉默不言,唐介越说越来劲。
郑朗继续在胡思乱想,思绪越飘越远,忽然就想到一件事,发改委,穿的时候情况与此时差不多,但没有关系,有发改委,房价越推越高,能靠卖地度日。不过总有一天,这个泡沫会噼啪一声炸开,估计炸后的结果,甚至比倭国的那次还严重,知道的人很多,但少数能控制局面的人想的不是炸的后果,乃是在爆炸之前,如何最大程度榨取百姓几十年和平时光的积蓄,然后及时脱身。关健是那时候哀鸿一片,地区又不能卖地度日了,外交的笨拙导致四周皆有强敌环顾,到时候三重危机压迫,国家怎么办?
郑朗却在看着其他几人,他与吕惠卿打过好几次交道,不得不承认这是一个能吏,但这个人绝对不是一个好战友。小苏在唐宋八大家里其实名气比较小的,若没有大苏,也许都轮不到他。但这个人的坚毅非是寻常人所想像。是他的学生,但不是郑朗喜欢的学生,包括大苏、王安石与司马光在内,郑朗真正喜欢的乃是范纯仁与吕公著、严荣。也许这叫物以类聚,人以群分,当然,这种情感他是不会表达出来的。
这几人当中,郑朗最喜欢的人,一般人难以想到,非是小苏,也非是他的得意下属之一薛向,而是章惇,算是小人,但人家乃是真小人。至于薛向,在杭州担任过他的下属,其实自太平州起,自蔡挺,到过世的杨察,再到吕公弼公吕公著兄弟,司马光、薛向、韩绛,青少年时的下属,如今皆成为名震四方的大人物。
吕嘉问也来自寿州吕家这一脉,这一脉十分庞大,仅是在朝野内外担任官员就有三四十人之众,按理吕嘉问还是吕公弼的从孙,不是亲孙子,也就是吕嘉问爷爷的太祖公后唐户部侍郎吕梦奇乃是吕公弼的太祖公,与吕公弼兄弟血脉略有点远,也算是吕家的子弟。史上说吕嘉问乃是一个奸臣,对这个郑朗不大好说的。
不要说吕嘉问,就是遇到蔡京,郑朗也会理智地对待,有赵佶为帝,再加上经济情况不良,就会有史上的蔡京,没蔡京也会有张京王京,若是赵佶不为帝。经济情况良好,蔡京也未必是史上的蔡京。更不用说小小的吕嘉问。
会不会出现蔡京,会不会出现吕嘉问,就看这两年的折腾效果。
从五人身上扫过,眼中有些迷茫。
王安石与司马光皆是那种固执到家的人,但司马光要好一些,从包拯的劝酒就能看出,两人皆不喝酒。包拯不悦,强劝之,王安石就是不喝,司马光却少饮了一点。
因此,自己劝说司马光,司马光不管有没有真心听进去。马上与王安石联手,来了一奏,弹劾南郊祭用费惊人。
能劝动司马光,未必能劝动王安石。
他在迷茫之时,唐介越说越有劲,不但唐介,还有赵抃,王安石进入中书,与他们多次发生冲突。原因倒也简单,这二人身兼天下直名,如今国家困窘到这种地步,为什么二人不作为?因为一事与赵抃扛了起来,怒道:“公辈坐不读书耳!”
赵抃也火了,说了一句:“君言失矣,皋、夔、稷、契之时,有何书可读!”
那时候有了文字,是甲骨文。刻在山洞里。或者贝壳上,肯定是没有书籍纸张的。王安石动辄说上古大治。赵抃用此反击,王安石听罢默然不能回答。
不过眼下赵抃与王安石总体冲突比较少,赵抃也想将国家变好,但他确实想不出来高招,只好胆战心惊地等候郑朗改革后的效果。
冲突最大的还是唐介。
史书大肆贬低王安石,实际唐介也有错,老了,还是一个年轻版的欧阳修,大嘴巴管不住,又摆老资格。因此王安石与唐介冲突时,郑朗也默然。虽对王安石略有警备之心,怕他躁进,多少还是一个帮手,然后呢,曾公亮名为首相,只能做一个打下杂的,赵抃倒是帮了不少忙,文彦博一直很可疑,这就是现在中书的组成,让郑朗很苦逼。
唐介已经在碍事了。
当然,非是唐介不好,唐介好,但要用对地方,用在御史台还是可以的,喷一喷,大家做事小心一点,放在中书做什么?这是做事的地方,不是喷人的地方!
王安石沉默不言,唐介越说越来劲。
郑朗继续在胡思乱想,思绪越飘越远,忽然就想到一件事,发改委,穿的时候情况与此时差不多,但没有关系,有发改委,房价越推越高,能靠卖地度日。不过总有一天,这个泡沫会噼啪一声炸开,估计炸后的结果,甚至比倭国的那次还严重,知道的人很多,但少数能控制局面的人想的不是炸的后果,乃是在爆炸之前,如何最大程度榨取百姓几十年和平时光的积蓄,然后及时脱身。关健是那时候哀鸿一片,地区又不能卖地度日了,外交的笨拙导致四周皆有强敌环顾,到时候三重危机压迫,国家怎么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