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第一句“观自在菩萨”,“观自在”就是做功夫,“观”是观照,时时看着念头的起处,不动摇。
“自”是自己,什么是自己呢?
一人都错认身体是自己,其实这里面的自己,是身体里面的真人,这真人才是我。
其实在于山的理解之中,这真人就是灵魂或者是神魂,而观自在心经之中记载,它具有能见能闻的功能,这一点于山却不知道,因为他的灵魂出窍,也只能做到能见,而能闻的功能,却是不具备。
下面记载的就更加难懂,比如,在观想的当下,一念不生,前念已断,后念不起,当中没有念头的时候,此时虽一念不起,但非木石无知,而是了了分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能见所见,能闻所闻,这就是自己。
但是一上来不念做不到,因为多生历劫,习气深重,还是要有个法来修,按照此法修行,能得天眼通,见到一些可怕形像,外道执相修法,可以出神,发挥本性所具的神通。
“一刻不在,便同死人。”就是行尸走肉,这肯定是描写灵魂出窍的状态。
这一点到是很像于山的经历,天眼通可以看到一些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出神,在这里肯定就是灵魂出窍,而发挥本性神通,就是发挥灵魂的神通,这一点于山也做不到。
看到后面,于山更加能够确定,这部《心经》是一部成佛的法,不是想想念念就行的。
一切众生能观自在,就是《心经》所说的菩萨,你不能,那么你就是众生了,而不是菩萨。
看完了这本观自在心经,于山有点行不明白。
这部心经与其说是残本,还不如说是一本功法的大纲。
经书之中,虽然说得模模糊糊,但处处都能够和于山得到的泰山五术相互印证。
如果没有泰山五术,于山肯定看不懂,毕竟云里雾里的,很难让人猜透其中的意思。
但有了泰山五术用来相互印证,却让于山想明白了很多事情。
“这个东西,钱开元居然当做了一部普通的敛息诀?”于山记下来里面的内容,脸上露出了一丝淡淡的笑容。
这里涉及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修神,也就是修成菩萨的方法,但里面也涉及到了肉身神通的修炼方法,比如天眼通,这就是明显的本命神通。
这些于山得到的泰山五术当中,有着详细的记载,而对于山有所启示的还是灵魂的神通,这一点于山是没有涉略到的。
不过,外道执相修法,可以出神,发挥本性所具的神通,这是什么意思?
佛门的外道,在这里指什么?
“自”是自己,什么是自己呢?
一人都错认身体是自己,其实这里面的自己,是身体里面的真人,这真人才是我。
其实在于山的理解之中,这真人就是灵魂或者是神魂,而观自在心经之中记载,它具有能见能闻的功能,这一点于山却不知道,因为他的灵魂出窍,也只能做到能见,而能闻的功能,却是不具备。
下面记载的就更加难懂,比如,在观想的当下,一念不生,前念已断,后念不起,当中没有念头的时候,此时虽一念不起,但非木石无知,而是了了分明,视而不见,听而不闻,能见所见,能闻所闻,这就是自己。
但是一上来不念做不到,因为多生历劫,习气深重,还是要有个法来修,按照此法修行,能得天眼通,见到一些可怕形像,外道执相修法,可以出神,发挥本性所具的神通。
“一刻不在,便同死人。”就是行尸走肉,这肯定是描写灵魂出窍的状态。
这一点到是很像于山的经历,天眼通可以看到一些普通人看不到的东西,出神,在这里肯定就是灵魂出窍,而发挥本性神通,就是发挥灵魂的神通,这一点于山也做不到。
看到后面,于山更加能够确定,这部《心经》是一部成佛的法,不是想想念念就行的。
一切众生能观自在,就是《心经》所说的菩萨,你不能,那么你就是众生了,而不是菩萨。
看完了这本观自在心经,于山有点行不明白。
这部心经与其说是残本,还不如说是一本功法的大纲。
经书之中,虽然说得模模糊糊,但处处都能够和于山得到的泰山五术相互印证。
如果没有泰山五术,于山肯定看不懂,毕竟云里雾里的,很难让人猜透其中的意思。
但有了泰山五术用来相互印证,却让于山想明白了很多事情。
“这个东西,钱开元居然当做了一部普通的敛息诀?”于山记下来里面的内容,脸上露出了一丝淡淡的笑容。
这里涉及的内容很多,但主要是修神,也就是修成菩萨的方法,但里面也涉及到了肉身神通的修炼方法,比如天眼通,这就是明显的本命神通。
这些于山得到的泰山五术当中,有着详细的记载,而对于山有所启示的还是灵魂的神通,这一点于山是没有涉略到的。
不过,外道执相修法,可以出神,发挥本性所具的神通,这是什么意思?
佛门的外道,在这里指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