终于要光宗耀祖了吗?每一个人都激动想要对着宽广的大海吼叫,但理智告诉他们,现在还不是时候,朝廷的任命文书还没下来,他们的资料都还没交呢,若是一场空欢喜,不是丢人丢到老家去。
于是众人各自回营,继续组织士兵操练军阵。
营房里只剩杨丛义、赵安两人,气氛多少有点尴尬。
翻看几遍兵部文书后,杨丛义道:“这次兵部给的编制不少,正将两个,副将四个,准备将九个,部将三个,统领对人事安排有什么想法?”
赵安犹豫了一会儿,回道:“职官任命,监军做主就是了,只是督促军训练都忙的不可开交,哪有时间过问这些事。”
话里听得出来,赵安是有情绪的,但有情绪又怎么样呢,当初在安远是他不愿出城,才逐渐失去对宣威军的控制权,又怨得了谁呢?
杨丛义不为所动,再问道:“关于军职任命,我这么想的,统领帮忙参详参详。”
见赵安不回话,也没有起身离开的意思,便继续说道:“这次广南之行,他们或多或少都有军功,暂不看从军长短,从军功和表现来看,正将两个编制给苏仲和袁华,副将四个编制给姚昶、柳时、潘诚和罗聪。准备将编制较多,有八个名额,章岱要在其中,远在占城国的张彪、三佛齐国的薛望也都不能落下,剩下五名准备将、三名部将,综合军事训练、南洋西域之行和广南战场表现来挑选,每营推荐一名。统领以为如何?”
赵安自知在宣威军中他已经没有多少权限,杨丛义这么安排也没有什么不妥,便回道:“监军如此安排十分妥当,我没有意见。如果没有其他事,我先走了。”说完起身就走。
“好,统领有事只管去忙。”杨丛义回了一句,便开始考虑军职任命以后的问题。
这几年他对大宋军制也有了一些了解,自从靖康之乱,康王南渡,仓促建军之后,大宋军制跟以前的“将兵法”有所不同,为抵抗金军,前后组建五个“大军”,即韩世忠的“前护军”,刘光世的“左护军”,张俊的“中护军”,岳飞的“后护军”,吴阶的“右护军”,每大军下辖数十个军、近百个将,每将一千人到五千人不等,每军有数个将组成。
自宋金议和后,几大军区裁撤,将帅军权被收缴,军队统辖权部收归朝廷手中,由朝廷直接统治各军,军的统治官“统制”或“统领”由朝廷直接控制和任命,如果有战事,朝廷会临时派遣监军,对各军的控制更加细微,但平常在驻地训练,却较少管理。
宣威军如今也是一军,归朝廷管理,顶头上司便是兵部和枢密院,再不能像之前一样,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了,军中每一个职位变动都要向兵部报备,每一项支出都得有据可查,监管宣威军的部门多了,军队管理工作难度大大增加,杨丛义现在就有些头疼了。
军五千编制,但目前不满编,减去亲卫营,总共不到三千五百人,两个正将、四个副将、九个准备将,外加三个部将,一共十八个将官,怎么安置就成了问题。
对军队管理,杨丛义没有经验,以前没有上级监督,他可以凭借监军的权威,想怎么安排都行,甚至可以随便命令,当甩手掌柜,那时候宣威军还是回易护卫队,军靠着他才能吃饭,才有饷钱拿,现在不同了,成了常备军,粮饷都有朝廷出,还有兵部和枢密院盯着,再按之前那套肯定行不通,说不定抓住点过失就得丢掉军职。
在武学学习一年多,真正涉及到军队管理的内容极少,除了武学典籍,需要实际动手的,几乎没有,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要想在军中发展,仅仅待在宣威军远远不够,况且这监军之职也只是战时任命,根本无法深入军事训练,并且回到驻地的军队,监军就成了多余的摆设,迟早得走。
杨丛义已经逐渐意识到这些问题,可现在朝廷没有诏令,他还只能呆在宣威军,还要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了,他的监军任务才算完成。
十八个将官如何安排是个复杂的大问题,他一时之间也捋不清楚,只能慢慢想了,好在从申报各级官军资料到兵部批复不是三五天的事情,还有很多考虑时间。
随后,杨丛义回到自己的营房,开始设计填报军官资料的表格。
于是众人各自回营,继续组织士兵操练军阵。
营房里只剩杨丛义、赵安两人,气氛多少有点尴尬。
翻看几遍兵部文书后,杨丛义道:“这次兵部给的编制不少,正将两个,副将四个,准备将九个,部将三个,统领对人事安排有什么想法?”
赵安犹豫了一会儿,回道:“职官任命,监军做主就是了,只是督促军训练都忙的不可开交,哪有时间过问这些事。”
话里听得出来,赵安是有情绪的,但有情绪又怎么样呢,当初在安远是他不愿出城,才逐渐失去对宣威军的控制权,又怨得了谁呢?
杨丛义不为所动,再问道:“关于军职任命,我这么想的,统领帮忙参详参详。”
见赵安不回话,也没有起身离开的意思,便继续说道:“这次广南之行,他们或多或少都有军功,暂不看从军长短,从军功和表现来看,正将两个编制给苏仲和袁华,副将四个编制给姚昶、柳时、潘诚和罗聪。准备将编制较多,有八个名额,章岱要在其中,远在占城国的张彪、三佛齐国的薛望也都不能落下,剩下五名准备将、三名部将,综合军事训练、南洋西域之行和广南战场表现来挑选,每营推荐一名。统领以为如何?”
赵安自知在宣威军中他已经没有多少权限,杨丛义这么安排也没有什么不妥,便回道:“监军如此安排十分妥当,我没有意见。如果没有其他事,我先走了。”说完起身就走。
“好,统领有事只管去忙。”杨丛义回了一句,便开始考虑军职任命以后的问题。
这几年他对大宋军制也有了一些了解,自从靖康之乱,康王南渡,仓促建军之后,大宋军制跟以前的“将兵法”有所不同,为抵抗金军,前后组建五个“大军”,即韩世忠的“前护军”,刘光世的“左护军”,张俊的“中护军”,岳飞的“后护军”,吴阶的“右护军”,每大军下辖数十个军、近百个将,每将一千人到五千人不等,每军有数个将组成。
自宋金议和后,几大军区裁撤,将帅军权被收缴,军队统辖权部收归朝廷手中,由朝廷直接统治各军,军的统治官“统制”或“统领”由朝廷直接控制和任命,如果有战事,朝廷会临时派遣监军,对各军的控制更加细微,但平常在驻地训练,却较少管理。
宣威军如今也是一军,归朝廷管理,顶头上司便是兵部和枢密院,再不能像之前一样,想怎么样就怎么样了,军中每一个职位变动都要向兵部报备,每一项支出都得有据可查,监管宣威军的部门多了,军队管理工作难度大大增加,杨丛义现在就有些头疼了。
军五千编制,但目前不满编,减去亲卫营,总共不到三千五百人,两个正将、四个副将、九个准备将,外加三个部将,一共十八个将官,怎么安置就成了问题。
对军队管理,杨丛义没有经验,以前没有上级监督,他可以凭借监军的权威,想怎么安排都行,甚至可以随便命令,当甩手掌柜,那时候宣威军还是回易护卫队,军靠着他才能吃饭,才有饷钱拿,现在不同了,成了常备军,粮饷都有朝廷出,还有兵部和枢密院盯着,再按之前那套肯定行不通,说不定抓住点过失就得丢掉军职。
在武学学习一年多,真正涉及到军队管理的内容极少,除了武学典籍,需要实际动手的,几乎没有,这不得不说是一个遗憾。
要想在军中发展,仅仅待在宣威军远远不够,况且这监军之职也只是战时任命,根本无法深入军事训练,并且回到驻地的军队,监军就成了多余的摆设,迟早得走。
杨丛义已经逐渐意识到这些问题,可现在朝廷没有诏令,他还只能呆在宣威军,还要把该做的事情做好了,他的监军任务才算完成。
十八个将官如何安排是个复杂的大问题,他一时之间也捋不清楚,只能慢慢想了,好在从申报各级官军资料到兵部批复不是三五天的事情,还有很多考虑时间。
随后,杨丛义回到自己的营房,开始设计填报军官资料的表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