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令进入十月。

    一行人马在苏落苒的指令下重新整顿辎重,踏上返程归京之路,再次跨越绿洲,横穿荒漠,循着那条河流走向而形成的商道南去,数日之后,便进入了人人谈之色变的白龙谷。

    此地堪称通往南虞与白狄路上最为凶险亦最为神秘的地带,大片的荒漠里高耸着突兀而起的高塔和土柱,一眼望不到头,沟谷内有到处堆积着流沙,白天常常怪声不绝,入夜更是鬼怪出没,时常有人口失踪,传言是有鬼怪吞噬,故有鬼域之名,一般的商旅不敢独行,都是在白天结团成伴才敢过境。

    这一条路,苏落苒算起来,已走了两遍,不知是运气够好,还是传言耸听,途中除了偶尔听到怪声充耳,倒也没遇到什么鬼怪。

    三月前,她带领着苏家的人马,出玉门,到白狄国开拓药材市场,她终于见到了那个在自己五岁时只能眼睁睁地看着被人送去和亲的连妤长公主,在她的帮助之下,市场开拓的极为顺利。而又在半个月前,连妤长公主再次将她召进了白狄宫,她拉着她的手,眉目温和地询问道:“太皇太后的七十大寿将至,达熙如今也这般大了,还不曾见过她的外皇祖母,不知你可愿一道护送他归去?”

    她笑得眉目温和,至始至终对和亲都不曾抱怨过一句,但苏落苒还是体味到了一个作为和亲公主身处异国的无助、苦涩和对至亲的思念之情。

    连妤长公主和亲白狄,还需从秦氏太皇太后说起。

    秦氏出身武将之家,父祖随太祖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在她年方十五时,太祖将她许给了太子,太祖驾崩后,太子登基为高祖,册封了她为皇后。

    秦氏一生一无所出,高祖子嗣孱弱,在位十一年,膝下有三子,除去大皇子早夭,二皇子朱旭天生跛脚,无缘皇位,最后继位的是梁贵人所生之的六皇子,年号永济。永济帝登基时,年方十岁,秦氏遵高祖遗命,垂帘听政,摄政辅佐幼帝,二十六岁就当上了太后。

    朱氏王朝自建国以来,一直存在着前朝遗留下来的北方边患问题,以狄国为核心的北部形成了强大的统一战线,南进中原的势头锐不可挡。而中原经过百年战乱,百业萧条,人口锐减,朱氏立朝的二十多年岁一直休生养息,但国力一时难以恢复,对北部边患的防御之直处于劣势。太祖驾崩后,正值狄国兵力的鼎盛时期,想趁李氏王朝皇位更替,朝局不稳之势,一举南下,试图吞并中原。

    开国之初,太祖崇尚以文治国,以德服人,当年的开国武将已经逐渐凋敝,朝堂之上,大将难觅,举倾国之力可调动的钱粮最多可撑一年三十多万兵马。朝堂之上顿时掀开轩然大波,人心惶惶,风声鹤唳,不少朝臣主张避战,以进宫求和,又百般论证,只要岁岁进宫,可纳钱财远不及开战所需花销。

    话虽如此,但若一日臣服,常年深受狄国荼毒的边境百姓,便会惶惶不可终日。于是,秦氏顶着巨大的压力拒绝了群臣的进谏,力求以战谋和,在亲王襄王朱旭的举谏下,请年过花甲的开国老将军李豫出山,和授命自己的族弟秦英共同御敌。因秦英乃一不可多得的军事人才,又有老将军温义渚坐镇军中的指令,巧妙利用狄国的轻敌,步步诱敌,大挫狄兵锐气,以致节节败退。次年,狄国内政已开始分裂,难以举力应战,最后只好摇白旗议和。

    鉴于为发起反击战,本国国力已拉足马力,再无力深入击狄,而此战的目的已达到时,秦氏最终答应了狄国的议和条件,这场持续了一年的战争,得以结束。

    这一仗,非但彰显了秦太后以战谋和的主张是明智之举,更是大扬了朱氏王朝国威,让西域诸多本就蛇鼠两端在狄国与朱氏王朝之间摇摆不定的番邦小国纷纷投向朱氏,更是换来了永济朝数十年内可预见性的北境太平。

    经此一战,温家名声重振,秦英也得以封侯,成为军方核心人物,秦太后的威望更是无二,她的号令,无人不敢不从,百姓依她的容貌塑了西王母之神像进香跪拜。

    五年后,永济帝成婚,立了老将军李豫的孙女为后。那时永济帝十六岁,秦太后也逐渐放政,在大臣们的要求下,也会过问一些重要的政务。永济帝对于一些拿不定的主意也会过来询问秦太后的意见。

    到了永济十一年,永济帝二十岁,朝堂上又发生了一件颇有争议的大事。永济帝加封了生母梁贵人为太后,徽号晋安太后,与秦太后齐名。

    按本朝祖制,嫡母在世而生母身份低微的,即使皇帝登基,也不可封其为太后,除非已年过六十。

    先帝驾崩时,梁太妃当年还只是一个贵人,年下也才三十六岁,加封的决定显然有背于朝制。当时不少大臣纷纷上奏反对,但永济帝以得秦太后首肯为由,置之不理。大臣们无奈,此事只能不了了之。

    其实在发生这件事之前,朝中的敏锐之人已经察觉到永济帝对秦太后的日渐疏离和忌惮,就连对秦家和与皇室结为姻亲关系的温家也显示得格外生分。李皇后在婚后次年,诞下皇子朱恒,因是嫡子的缘故很快就封了太子,但永济帝似乎对这个太子不甚多喜,能将他召于御前的次数也是少之又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