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割过草,放过牛,种过田,在山上和小伙伴疯跑过,也在村头听过农民的故事。”

    “如果非要说和一般乡下孩子有什么不同,那就是他接受了家传的基础教育。”

    “最显著的成果,便是他十岁就可以诵读古文。”

    “十岁后,司马迁去了京城。”

    “他的父亲司马谈是当时的太史令,专门负责记录历史事件的史官。”

    “耳濡目染,司马迁很早就喜欢历史,也希望自己能像父亲一样,做一个史官。”

    “为此,他十年寒窗,刻苦读书,拼命充实自己。”

    “随着知识的增多,眼界的开阔,司马迁开始不满足于呆在京城了。”

    “二十岁那年,司马迁的父亲给了他一辆马车,让他去各处走走,四处游历一番。”

    “从长安出来,司马迁先向东来到江淮一带。”

    “在这里,他倾听了陈胜吴广、项羽等人的起义故事,为他们的英雄气魄所感动。”

    “继续向南,他一路采访了大禹治水的故事,倾听屈原虽九死其犹未悔的抗争。”

    “接着北上齐鲁,凭吊孔子的遗迹,看孔子的后人仍然遵照他设定的礼的方式生活。”

    “漫长的旅程,艰难的行走,忍饥挨饿。”

    “很多时候,陪伴司马迁的只有一匹瘦马,一车竹简,山间的清风,天上的星辰。”

    “司马迁坦然接受了,甚至有些兴致勃勃。”

    “因为他知道,自己不是去游山玩水。”

    “而是借游历完成对历史的探索,为即将开始的伟大事业做准备。”

    “就这样,几年的时间,他增长了见识,储备了许多宝贵的资料,为以后写《史记》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李世民:《史记》之所以能有如此高的评价,不仅因为它的历史价值,更因为司马迁在写史过程中的高尚情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