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陛下,密报是我在吴兴回道京都的路上发的。那日我见那人面孔生疏,但言语间似是当地口音,便后来又回去走了一遭。”
圣人了然,便不再怀疑。
“可查出什么?”
“那人姓张,年五十一岁,自幼家里穷苦,因为排行老三,所以没有官名,只知道他叫张三,是从前常府老宅的厨子。后来因为老宅失火,妻子丧生,便神志不清了,外出乞讨了十多年。”
“常府的人?那现在怎么又回来了?”
“回陛下。这个倒没查清,听常在寺里的人说,他和另外一个人一样,都是得了重病,没多少日子了。”
“另外一个人?”圣人又问。
“陛下。那个人,您应该认识,叫李登方。”
“李登方!?”圣人惊道。
“是。陛下。正是当年常府的官家,李登方。他这些年一直在吴兴新建的一座观音寺里修养,张三当年也是被他所救。”
“李管家,孤记得。当年火起之时,我还尚未登基,常皇后与身边的丫头前往常州为孤祈福。回来的路上,家里便起了大火。举宅上下十七口尽皆被焚。半年后,我命江南东道知事复查,他说是庐州王醉酒,失手打番了院里静晾的油桶,又遇上那日风大才酿成此祸,庐州王也命丧其中。可那李管家总说不妥,三番五次与州府递书,说是有人有意为之。闹了数年方停歇。我还以为此人已经死了,却没想仍旧还活着。”
陈伏拱手道。
“陛下,李登方,已经死了。”
“你方不是说此人就在寺中修养,怎么却又没了?”
“臣初去吴兴时,李登方确实还活着。后来见常夫人携了吴兴人回京都,再回去寺里想问个究竟时,他却已经殁了一日了。”
“可有异常?”
“臣查过了,仵作已验,说是五脏受大火熏燎,不堪其用,确实是大限已至,病故的。”
“那个张三,你可有再查?”
“陛下。臣只知那李管家之前给了常夫人一封信,是什么内容,却不清楚。不过,回来后臣便去查了一下户部存档,常夫人用假文在北街巷子租了一户老屋子,承署写的是张三的名字,但时间与笔迹却都对得上。”
圣人环抱暖手银炉,心中愁绪又起。当年自己适逢紧要关头,常府之事无暇顾及,待一年后复查此案,皇后却说搅扰祖宗安寝,不愿旧事重提,正遇朝纲不稳,新政难支,他也不再追查。可如今看来,似是暗流湍急,另有隐情。
圣人了然,便不再怀疑。
“可查出什么?”
“那人姓张,年五十一岁,自幼家里穷苦,因为排行老三,所以没有官名,只知道他叫张三,是从前常府老宅的厨子。后来因为老宅失火,妻子丧生,便神志不清了,外出乞讨了十多年。”
“常府的人?那现在怎么又回来了?”
“回陛下。这个倒没查清,听常在寺里的人说,他和另外一个人一样,都是得了重病,没多少日子了。”
“另外一个人?”圣人又问。
“陛下。那个人,您应该认识,叫李登方。”
“李登方!?”圣人惊道。
“是。陛下。正是当年常府的官家,李登方。他这些年一直在吴兴新建的一座观音寺里修养,张三当年也是被他所救。”
“李管家,孤记得。当年火起之时,我还尚未登基,常皇后与身边的丫头前往常州为孤祈福。回来的路上,家里便起了大火。举宅上下十七口尽皆被焚。半年后,我命江南东道知事复查,他说是庐州王醉酒,失手打番了院里静晾的油桶,又遇上那日风大才酿成此祸,庐州王也命丧其中。可那李管家总说不妥,三番五次与州府递书,说是有人有意为之。闹了数年方停歇。我还以为此人已经死了,却没想仍旧还活着。”
陈伏拱手道。
“陛下,李登方,已经死了。”
“你方不是说此人就在寺中修养,怎么却又没了?”
“臣初去吴兴时,李登方确实还活着。后来见常夫人携了吴兴人回京都,再回去寺里想问个究竟时,他却已经殁了一日了。”
“可有异常?”
“臣查过了,仵作已验,说是五脏受大火熏燎,不堪其用,确实是大限已至,病故的。”
“那个张三,你可有再查?”
“陛下。臣只知那李管家之前给了常夫人一封信,是什么内容,却不清楚。不过,回来后臣便去查了一下户部存档,常夫人用假文在北街巷子租了一户老屋子,承署写的是张三的名字,但时间与笔迹却都对得上。”
圣人环抱暖手银炉,心中愁绪又起。当年自己适逢紧要关头,常府之事无暇顾及,待一年后复查此案,皇后却说搅扰祖宗安寝,不愿旧事重提,正遇朝纲不稳,新政难支,他也不再追查。可如今看来,似是暗流湍急,另有隐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