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过程就不必细表了,因为对方有山险倚仗,又是半土匪一样的队伍,闯营的伤亡也不算小。三十多人战死,一百多人受伤。
一切都有条不紊地按照规矩来办,抢救伤员、掩埋尸体、抄检财物……俘虏们被押到了祠堂,师爷宣读高杰事先调查出的罪状,也有苦主上前哭诉。
祠堂上乱成一团,平素被这家土豪欺压过的人有哭的有叫的,有上来打骂的,俘虏们有喝骂不屈的,有哀哀求饶的,有瘫在地上屎尿齐流的。王瑾只是平静地宣判,将俘虏一个一个拉出去砍头。审判完毕之后,王瑾便离开寨子,来到山后隐蔽处,这是闯军阵亡士兵埋骨所在。一个和尚正在念经,一个小管队正带着刚才负责收殓尸体的士兵们跪拜,王瑾也跪下磕头。
有的农民军中等级森严,头领们的官威甚大,百姓、普通士兵乃至小头目见到他们都要磕头。而闯营之中即便是刚入伙的新兵见了李自成也不必跪拜,但是在祭奠死者的时候,不论死的是谁,自李自成以下所有人都要磕头,战死的兄弟用自己的死换了其他人的生,是全军的恩人,全军都要拜他们。除了死人以外,闯军只拜父母与神佛。
站起身来,王瑾嘱咐那个小管队:“许四地和花大是淄川县人,还有家眷在,给他们家里送点钱去。”
“这么多人,你都记得?”一个士兵问道。闯军中的上下级关系是比较宽松的,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上级的命令就如同玉皇大帝的圣旨,让你跳河也得跳,现在任务完成了,大家便可以随便说话。只是这个场合,谁也没心情说话,普通士兵更没人愿意与活阎王搭话。
发问的正是赵大富。王瑾说:“我从小记性也就比一般人好一些,你是知道的,何况现在掌管花名册,这本就是我的工作。每个人都记住自然不可能,但总归能记住不少。”
赵大富说:“你也是够惨的。”记住那么多人,然后看着他们一个个为了执行自己的命令而赴死,这可不是什么好体验。
队伍满载而归,王瑾依然如故。
“你这馊主意也不灵啊。我找的这个地方可是半个村的男人都是劫道的,这两年年景不好,直接把过往行人打死吃肉。有一次和别的村子械斗,直接屠人家全村,玩女人,还变着花样把人折磨死,方圆二百里找不出更恶的了。结果呢?活阎王眼睛都不眨一下,把人杀了就完事了。”高杰跑来找辛思忠抱怨了。辛思忠说:“这不也没什么坏处嘛,除了地方上的一害,也得了钱粮。”
高杰撇了撇嘴:“可你这计划也不灵啊,王瑾还是这德行。”辛思忠说:“武平孝要派人去淄川县给两个阵亡的弟兄发抚恤,你也叫几个探子跟着过去,看看那边有没有什么值得一杀的恶霸。”“行吧,反正本来我们干的就算这行。”高杰倒是无所谓,他们为了筹饷,原本就得定期打土豪,把频率提高一下也没什么。
但打土豪也得分对象,不能见士绅就杀,那就真成了流寇了。还是有不少士绅虽然也剥削老百姓,但没欠过血债,甚至有的风评还不错。对于这样的人了,既然在他们身上只能找出从百姓身上榨取财富或者偷税漏税这样的罪名,向他们勒索些钱粮就是了,也不必赶尽杀绝。
现在是十七世纪三十年代,不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闯军的终极任务是改朝换代、重建一个和平繁荣的大一统封建王朝,而不是搞阶级斗争。所以他们对作为封建王朝地方统治的重要力量的士绅们的政策应该是有秩序地限制、利用甚至团结,而不是见一个杀一个。
但是“团结”这个词也得以铁甲钢刀为后盾,而且总有一些团结不了的人。和傅作义、邓宝珊可以讲团结,和石友三、孙殿英岂有团结可讲。
像他们这样的人要怎样才能改变呢?他们不会改变,法场就是他们唯一应该去的地方。
淄川县北韩家窝村的这位韩源韩老爷,按理说应该是个可以团结的对象。他是崇祯元年的进士,做了河南郾城县的县令,去年刚调到固始县,官声不错,不贪赃枉法,做了一些惠民之举。在家当乡绅的时候,也生活简朴,时常参与劳动,从不欺压穷人,只是醉心于藏书。
可是在另一时空,清军刚一入关,年过六旬的韩源便迫不及待地卖身投靠,为清朝效力长达十年,一直干到七十二岁才致仕,可能是怕自己过不了坎。但是最终他死在了八十四岁那年。
那么又如何给他来定性呢?王瑾宁肯自己从来没记住过这么多人的名字,这样就不必陷入这样的纠结。但遗憾的是,很多事情王瑾都记得,韩源不仅是个清官,还是个清官。
其实韩源这辈子一件影响历史的突出事迹都没有,本来是没资格被王瑾记住的。但是,他的一个仆人把他拖进了王瑾的记忆。
辛思忠惊喜地发现,王瑾看到“韩源”这个名字的时候,脸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悦神情:“这孙子现在是个良绅啊,不能直接杀,放过又太可惜……也不知道他现在在不在……”又往后看了其他几个名字,似乎越来越兴奋。虽然不知道王瑾在叨咕什么,但这才是正常的状态,他在兴奋,在发愁,有正常的情绪波动。高杰低声对辛思忠说:“我这事办得不错吧。”辛思忠说:“不错是不错,就是不知道这回是怎么对上他的脾气的,真是不知道哪块云彩有雨。”
一切都有条不紊地按照规矩来办,抢救伤员、掩埋尸体、抄检财物……俘虏们被押到了祠堂,师爷宣读高杰事先调查出的罪状,也有苦主上前哭诉。
祠堂上乱成一团,平素被这家土豪欺压过的人有哭的有叫的,有上来打骂的,俘虏们有喝骂不屈的,有哀哀求饶的,有瘫在地上屎尿齐流的。王瑾只是平静地宣判,将俘虏一个一个拉出去砍头。审判完毕之后,王瑾便离开寨子,来到山后隐蔽处,这是闯军阵亡士兵埋骨所在。一个和尚正在念经,一个小管队正带着刚才负责收殓尸体的士兵们跪拜,王瑾也跪下磕头。
有的农民军中等级森严,头领们的官威甚大,百姓、普通士兵乃至小头目见到他们都要磕头。而闯营之中即便是刚入伙的新兵见了李自成也不必跪拜,但是在祭奠死者的时候,不论死的是谁,自李自成以下所有人都要磕头,战死的兄弟用自己的死换了其他人的生,是全军的恩人,全军都要拜他们。除了死人以外,闯军只拜父母与神佛。
站起身来,王瑾嘱咐那个小管队:“许四地和花大是淄川县人,还有家眷在,给他们家里送点钱去。”
“这么多人,你都记得?”一个士兵问道。闯军中的上下级关系是比较宽松的,在执行任务的时候,上级的命令就如同玉皇大帝的圣旨,让你跳河也得跳,现在任务完成了,大家便可以随便说话。只是这个场合,谁也没心情说话,普通士兵更没人愿意与活阎王搭话。
发问的正是赵大富。王瑾说:“我从小记性也就比一般人好一些,你是知道的,何况现在掌管花名册,这本就是我的工作。每个人都记住自然不可能,但总归能记住不少。”
赵大富说:“你也是够惨的。”记住那么多人,然后看着他们一个个为了执行自己的命令而赴死,这可不是什么好体验。
队伍满载而归,王瑾依然如故。
“你这馊主意也不灵啊。我找的这个地方可是半个村的男人都是劫道的,这两年年景不好,直接把过往行人打死吃肉。有一次和别的村子械斗,直接屠人家全村,玩女人,还变着花样把人折磨死,方圆二百里找不出更恶的了。结果呢?活阎王眼睛都不眨一下,把人杀了就完事了。”高杰跑来找辛思忠抱怨了。辛思忠说:“这不也没什么坏处嘛,除了地方上的一害,也得了钱粮。”
高杰撇了撇嘴:“可你这计划也不灵啊,王瑾还是这德行。”辛思忠说:“武平孝要派人去淄川县给两个阵亡的弟兄发抚恤,你也叫几个探子跟着过去,看看那边有没有什么值得一杀的恶霸。”“行吧,反正本来我们干的就算这行。”高杰倒是无所谓,他们为了筹饷,原本就得定期打土豪,把频率提高一下也没什么。
但打土豪也得分对象,不能见士绅就杀,那就真成了流寇了。还是有不少士绅虽然也剥削老百姓,但没欠过血债,甚至有的风评还不错。对于这样的人了,既然在他们身上只能找出从百姓身上榨取财富或者偷税漏税这样的罪名,向他们勒索些钱粮就是了,也不必赶尽杀绝。
现在是十七世纪三十年代,不是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闯军的终极任务是改朝换代、重建一个和平繁荣的大一统封建王朝,而不是搞阶级斗争。所以他们对作为封建王朝地方统治的重要力量的士绅们的政策应该是有秩序地限制、利用甚至团结,而不是见一个杀一个。
但是“团结”这个词也得以铁甲钢刀为后盾,而且总有一些团结不了的人。和傅作义、邓宝珊可以讲团结,和石友三、孙殿英岂有团结可讲。
像他们这样的人要怎样才能改变呢?他们不会改变,法场就是他们唯一应该去的地方。
淄川县北韩家窝村的这位韩源韩老爷,按理说应该是个可以团结的对象。他是崇祯元年的进士,做了河南郾城县的县令,去年刚调到固始县,官声不错,不贪赃枉法,做了一些惠民之举。在家当乡绅的时候,也生活简朴,时常参与劳动,从不欺压穷人,只是醉心于藏书。
可是在另一时空,清军刚一入关,年过六旬的韩源便迫不及待地卖身投靠,为清朝效力长达十年,一直干到七十二岁才致仕,可能是怕自己过不了坎。但是最终他死在了八十四岁那年。
那么又如何给他来定性呢?王瑾宁肯自己从来没记住过这么多人的名字,这样就不必陷入这样的纠结。但遗憾的是,很多事情王瑾都记得,韩源不仅是个清官,还是个清官。
其实韩源这辈子一件影响历史的突出事迹都没有,本来是没资格被王瑾记住的。但是,他的一个仆人把他拖进了王瑾的记忆。
辛思忠惊喜地发现,王瑾看到“韩源”这个名字的时候,脸上出现了前所未有的喜悦神情:“这孙子现在是个良绅啊,不能直接杀,放过又太可惜……也不知道他现在在不在……”又往后看了其他几个名字,似乎越来越兴奋。虽然不知道王瑾在叨咕什么,但这才是正常的状态,他在兴奋,在发愁,有正常的情绪波动。高杰低声对辛思忠说:“我这事办得不错吧。”辛思忠说:“不错是不错,就是不知道这回是怎么对上他的脾气的,真是不知道哪块云彩有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