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想最后的那段话是什么意思呢?
意思就是,华夏首款完全正向研发的中推涡扇发动机,性能将追上米国70年代末期的技术水平,而同时期开展的后续研究计划更是雄心勃勃,以比肩国际一流水准为目标!
这是什么样的豪情壮志和信心!
刘大想今年56岁,早已知天命,熟悉他的人更是知道,他的性格素来严谨,长期从事困难重重的航发研究,更是让他一向谨言慎行,轻易不会表态,今天这是怎么了,居然在这种场合下,喊出了如此响亮的口号?
除非……
除非他有十足的把握!
刘大想的确有把握。
他的把握,来自首次点火就试车成功的那台“涡扇12”的原型机,来自他所掌握的,各种新型材料的研发进度,来自研究所里一台台高速运转的计算机对流体力学等各种复杂繁琐公式和数据的飞快解算,来自充足到奢侈的研发资金,来自所有研制参与人员每天满怀热情和希望投入工作的激情!
他清楚地记得,那还是1980年,“高推预研”课题刚刚立项的时候,他满怀激情地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预研计划,可是,最终的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被批准执行的课题无论是内容还是资金都被砍了一大刀,从全机预研,十大专业收缩到以三大高压部件设计技术验证及强度设计技术研究为主;可就剩下的这些内容后来又被再次精简,高压压气机从全台七级验证缩减为仅前四级的验证,同时还取消了带气动雾化喷嘴的短环形燃烧室以及全尺寸高压涡轮性能部件的研制,其它专业的研究目标和规划也作了相应的缩减,课题经费从申请时的1.2亿被砍得就剩下了一个零头——就这剩下的零头,后来又被再砍一刀,成了零头的零头,到1987年,全部课题实际拨付的资金,只有不到6百万!
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他和他的主要助手江合甫一直在咬着牙默默坚持着,哪怕当时部里的有些不懂行的领导明里暗里地斥责这个“高推预研”课题是“毫无用处的一堆图纸”、“对型号没有任何应用价值”!
他知道这是为什么,一方面是华夏的确没有足够的资金同时展开多个发动机型号的研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涡喷14”这个型号在倾力争夺有限的课题经费,而“涡喷14”,是内定给“歼七”、“歼八II”的后续动力,有明确的装机对象,搞这个型号课题的,又是航空部的“亲儿子”盛阳3606所……
以上内容为史实资料,笔者注。
如果没有谭振华的及时介入,刘大想认为,当时他很可能就坚持不下去了——其实他早就坚持不下去了,平均一年一百万的课题经费,要人吃马嚼,还要搞航空发动机,这都能搞出来点啥?
还好经过吴达观的介绍,他认识了一位“败家”的阔少爷,还一口气帮所里揽了好几个大活,不但与罗罗合作研制成功了“秦岭”和“华山”两型发动机,从中偷师了整套西方国家先进的航发研制标准流程和项目管理办法,更是在研制经费上到处揩油,不但成功延续着“高推预研”课题的进展,还偷偷“复活”了很多之前被砍掉的研究课题。
他相信,谭振华是早就知道他做的这些“小动作”的,但这就是他喜欢这个年轻人的地方了,这位阔少爷愣是装作不知道,只是在获悉“高推预研”课题抵达国家验收的时间和技术节点的时候,轻描淡写地来了句:“既然北边一心想要独占中推发动机的国家课题经费,那咱们就别和他们争了,咱们只要部里面给一个所内自筹资金课题的名头就行,将这些预研成果工程化、型号化,等东西搞出来后,咱们有现成的西航发厂可以自主承担生产任务,装机目标的事就更不用担心,当成“枭龙”战机发展改型的发动机就好,一切都有外销的名义,既不用部里掏钱,搞成了还能带部里分钱,这不就是一件大家都好的事儿了么?”
3624所主动退出了华夏中推国家课题的竞争,将这个机会让给了“涡喷14”团队,这对部里来说,是既意外又有些如释重负,而在知道课题的后续发展将由谭振华接手后,某些有远见的人甚至还有些庆幸和艳羡——这一回,“涡扇12”项目,恐怕再也不用担心会没钱花了吧?
事实上也是如此,从1987年谭振华与航空部签署协议正式接手“高推预研”课题后续研发并开展“涡扇12”项目开始至今,6年时间里,刘大想已经花掉了超过6亿人民币!
想想看,同一个课题,前6年每年只能花100万,后6年每年花一个亿,这种感觉,就好像人家说的“一夜暴富”。
说实在的,这种“一夜暴富”的感觉,实在太爽了!
手里有钱,刘大想就敢让所有的科研人员放手大干,“逼”着他们996——好吧其实不用他逼,因为谭财主定下的规矩,加班干活的津贴是很高的,而这年头正是华夏整个社会都在琢磨怎么多挣钱的时候,如果仅仅靠加班干活就能拿到让所有人都羡慕的高薪,那还费劲儿琢磨什么不切实际的倒卖罗刹盘圆钢的歪门邪道干啥?
意思就是,华夏首款完全正向研发的中推涡扇发动机,性能将追上米国70年代末期的技术水平,而同时期开展的后续研究计划更是雄心勃勃,以比肩国际一流水准为目标!
这是什么样的豪情壮志和信心!
刘大想今年56岁,早已知天命,熟悉他的人更是知道,他的性格素来严谨,长期从事困难重重的航发研究,更是让他一向谨言慎行,轻易不会表态,今天这是怎么了,居然在这种场合下,喊出了如此响亮的口号?
除非……
除非他有十足的把握!
刘大想的确有把握。
他的把握,来自首次点火就试车成功的那台“涡扇12”的原型机,来自他所掌握的,各种新型材料的研发进度,来自研究所里一台台高速运转的计算机对流体力学等各种复杂繁琐公式和数据的飞快解算,来自充足到奢侈的研发资金,来自所有研制参与人员每天满怀热情和希望投入工作的激情!
他清楚地记得,那还是1980年,“高推预研”课题刚刚立项的时候,他满怀激情地制定了一个雄心勃勃的预研计划,可是,最终的结果却让他大失所望,被批准执行的课题无论是内容还是资金都被砍了一大刀,从全机预研,十大专业收缩到以三大高压部件设计技术验证及强度设计技术研究为主;可就剩下的这些内容后来又被再次精简,高压压气机从全台七级验证缩减为仅前四级的验证,同时还取消了带气动雾化喷嘴的短环形燃烧室以及全尺寸高压涡轮性能部件的研制,其它专业的研究目标和规划也作了相应的缩减,课题经费从申请时的1.2亿被砍得就剩下了一个零头——就这剩下的零头,后来又被再砍一刀,成了零头的零头,到1987年,全部课题实际拨付的资金,只有不到6百万!
就是在这样艰难的情况下,他和他的主要助手江合甫一直在咬着牙默默坚持着,哪怕当时部里的有些不懂行的领导明里暗里地斥责这个“高推预研”课题是“毫无用处的一堆图纸”、“对型号没有任何应用价值”!
他知道这是为什么,一方面是华夏的确没有足够的资金同时展开多个发动机型号的研制,另一方面,也是因为“涡喷14”这个型号在倾力争夺有限的课题经费,而“涡喷14”,是内定给“歼七”、“歼八II”的后续动力,有明确的装机对象,搞这个型号课题的,又是航空部的“亲儿子”盛阳3606所……
以上内容为史实资料,笔者注。
如果没有谭振华的及时介入,刘大想认为,当时他很可能就坚持不下去了——其实他早就坚持不下去了,平均一年一百万的课题经费,要人吃马嚼,还要搞航空发动机,这都能搞出来点啥?
还好经过吴达观的介绍,他认识了一位“败家”的阔少爷,还一口气帮所里揽了好几个大活,不但与罗罗合作研制成功了“秦岭”和“华山”两型发动机,从中偷师了整套西方国家先进的航发研制标准流程和项目管理办法,更是在研制经费上到处揩油,不但成功延续着“高推预研”课题的进展,还偷偷“复活”了很多之前被砍掉的研究课题。
他相信,谭振华是早就知道他做的这些“小动作”的,但这就是他喜欢这个年轻人的地方了,这位阔少爷愣是装作不知道,只是在获悉“高推预研”课题抵达国家验收的时间和技术节点的时候,轻描淡写地来了句:“既然北边一心想要独占中推发动机的国家课题经费,那咱们就别和他们争了,咱们只要部里面给一个所内自筹资金课题的名头就行,将这些预研成果工程化、型号化,等东西搞出来后,咱们有现成的西航发厂可以自主承担生产任务,装机目标的事就更不用担心,当成“枭龙”战机发展改型的发动机就好,一切都有外销的名义,既不用部里掏钱,搞成了还能带部里分钱,这不就是一件大家都好的事儿了么?”
3624所主动退出了华夏中推国家课题的竞争,将这个机会让给了“涡喷14”团队,这对部里来说,是既意外又有些如释重负,而在知道课题的后续发展将由谭振华接手后,某些有远见的人甚至还有些庆幸和艳羡——这一回,“涡扇12”项目,恐怕再也不用担心会没钱花了吧?
事实上也是如此,从1987年谭振华与航空部签署协议正式接手“高推预研”课题后续研发并开展“涡扇12”项目开始至今,6年时间里,刘大想已经花掉了超过6亿人民币!
想想看,同一个课题,前6年每年只能花100万,后6年每年花一个亿,这种感觉,就好像人家说的“一夜暴富”。
说实在的,这种“一夜暴富”的感觉,实在太爽了!
手里有钱,刘大想就敢让所有的科研人员放手大干,“逼”着他们996——好吧其实不用他逼,因为谭财主定下的规矩,加班干活的津贴是很高的,而这年头正是华夏整个社会都在琢磨怎么多挣钱的时候,如果仅仅靠加班干活就能拿到让所有人都羡慕的高薪,那还费劲儿琢磨什么不切实际的倒卖罗刹盘圆钢的歪门邪道干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