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到这话,姜言睁大了眼睛,感情里面该我了这道道呢!

    牛爷没有理会姜言的惊讶,接着开口道:“这小酒馆,也有人称小酒铺的。它们的特点就是:处处都显得小,通常只是一间门脸儿,屋内最多有两三张桌子和几条板凳。到这里喝酒的人,通常是住在附近的“熟客”,或是路过赶脚、休息的主顾儿。”

    “要说在咱们四九城的马路边儿,最具老风味特点的酒馆,就要算老百姓俗称的“大酒缸”了。其兴于清代,盛于民初。此类酒馆儿,铺面都不大,顶多两三开间。屋中多则七八桌,少则三五桌。这些桌子,全是埋于地下四分之一的大酒缸,缸口上,一律盖着漆成红色或黑色的两个半圆形,对拼的木质大缸盖。周围摆着几个板凳,这酒缸和大缸盖,便算是饮酒用的桌子了。酒客们据缸而饮,尽发酒兴。大酒缸里卖酒的方式与今天也有所不同。他们卖酒论“个”,一个就是一杯,一杯就是二两。酒杯都是锡制的,后来换瓷杯了。喝完一个,再来一个。走的时候,按酒杯算账。”

    这牛爷说完这一句话,指着小酒馆柜台旁边地方说道:“爷们,看到了吗?那就是大酒缸子。”

    听到牛爷的话,姜言顺着他手指的方向看过去,柜台的右边有几个半埋的水桶,上面用木头做成的盖子,上面有几个人在那里喝酒聊天,这描述基本上和牛爷说的一样。

    “爷们,既然是喝酒,下酒菜总是少不了的,但凡有点儿钱的,也得来一小碟,实在没钱的,也不一定就干喝,自是有没钱的招儿。早期的酒馆里不卖热菜,更不卖饭,是“纯吃酒”的地方。充其量是卖点儿下酒的凉菜。下酒的小菜儿,以冷荤为主。对于富裕的酒客,下酒菜的品种真可谓是丰富。如猪头肉、酱牛肉、干炸小黄鱼、蒜肠/粉肠、肉皮冻儿、拍黄瓜、凉拌豆腐丝、小葱拌豆腐、水煮/油炸花生米、开花豆、腌萝卜皮等等,都是常见的。所卖的冷荤,都是自家手艺。”

    牛爷说完对着姜言笑了笑开口道:“对于那些手头比较“紧”的酒客,他们都会自带一包花生米或一根儿黄瓜。而那些最贫穷的酒客,就着铁钉子喝酒的场景,那绝对算是咱们四九城酒馆里的一景了。讲究点儿的,往小碟子里倒上点儿酱油或者醋,钉子先蘸点儿“料”,再配着白酒嘬,还真能咂摸出甜味来。石子儿吃法和铁钉子差不多,平时不吃的时候,洗干净了小心翼翼地包进纸或者特制的小布袋里。大盐粒儿子就酒,这个偶尔也能看到。”

    听到这,姜言也是哑然失笑,这奇闻异事也是在小酒馆才能听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