下了坡,走村道,不到几百米来到村口大玉兰树下。

    彭礼洋正在树上磕着烟锅,见三人到了,领头就走。

    上了乡道,就是个十字路口。

    往东是通往上川公社的路,往南是周庄,往西则是大竹村。

    乡路好走一些,月光洒下,依稀可以辨认出马路。

    几人闷头赶路,也不说话。

    翻过两座山,来到山脚下的方集村,方集是个大村子,十里八乡的孩童都来这里上小学。

    曾经彭万华和两个姐姐在这里读小学,现在老四、老五也在这里读书。

    他和老爸送老四、老五两人进教室。

    这个年代的小学硬件设施很差。

    操场是稍微平整一些的泥地,屋子是土砖墙,屋顶用的是茅草,只有墙根是用一米高的青石板砌成,下雨天不容易坍坏。

    教室里,几排架在土墩上的长木板就是桌子了,因为年久失修,木板上凹凸不平,写字还得用包垫底下。

    椅子学校是不提供的,都是各自从家里带小凳子,放假了再带回家。

    大冬天门不能关,因为没通电,关了就黑黢黢看不见。

    冷风嗖嗖灌进来,取暖全靠抖。

    夏天更没有风扇,制冷全靠心静自然凉。

    一个字,穷。两个字,穷苦。

    彭万华叹了口气,他知道随着改革开放,人民的日子会越过越好。

    但看到此景,依旧心里难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