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2年苏继承去世后此工艺失传,迄今仅发现一位掌握此技艺的岳氏传人岳忠祥,但年事已高。

    晋宁乌铜走银工艺流传于昆明市晋宁县晋城镇天城门村袁家,传自石屏岳家,迄今已有八九十年的历史。1989年,袁家和的两个儿子袁万成、袁万礼开始制作沉寂多年乌铜走银。

    银匠家中又开始响起了“当当当”的金属敲击的声音。乌铜走银有了第二代传承者。1989年改革开放后袁家重操旧业,慢慢开始恢复此工艺的制作和销售,至今已做了几千件作品,流传于晋宁县境内,1998年以后主要在昆明的古玩市场上销售。

    由于是传统手工生产,每年制作的作品数量非常有限。由于其技艺世代独传,工艺配方秘不外传,所以流传至今会此工艺的人很少。现今传承仍只限于袁家,只有几人掌握此绝技。

    保山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始于清朝末期,清朝末期板桥怀宝银楼(四宝斋前身),从石屏重金聘请来一位王姓银匠,王银匠因感激知遇之恩,遂将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传授予怀宝银楼的万姓人家。

    到1966年,第二代传人万怀林,因当时破四旧等原因,成为批斗对象,不能再做手艺,万怀林唯恐手艺失传,偷偷将乌铜走银制作技艺教给了妻子金老伍。

    待形势好转之后,金老伍又将乌铜走银制作技艺传予了他们的儿子万光红。至此,乌铜走银制作技艺就这样被万光红继续传承下去。

    “乌铜走银”是云南古老的手工技艺,曾与北京景泰蓝齐名,并称“天下铜艺双绝”,然而如今却也濒临失传危机

    他1953年出生在云南昆明官渡区,自幼热爱艺术,对古玩珍品、青铜器等情有独钟,且天生具有一双“火眼金睛”。

    有一些云南工艺美术界的大师告诉我说金大师是岳飞的后人,对于这个说法,我并未找金大师求证,因为我知道,即便传闻是真的,像他这样德艺双馨的大师,也不会利用祖上的名誉去为自己博取关注度。

    既然金大师从未主动提及过,我贸然发问必会显得唐突,倒不如不去纠结这些传言,而专注眼前的主题。金永才老师能取得今天的成就,完是靠他自己这几十年如一日的勤奋、坚持、钻研、创新来获得的。

    这几十年的风雨兼程,金大师也经历过人生的许多波折和神奇际遇。他和他师父之间的传奇故事,也为乌铜走银蒙上了一抹神奇的色彩。

    当年,金大师的家人觉得“天干三年,饿不到手艺人”,让他学了银匠,那时银饰在云南的需求很大,谁家嫁姑娘,也都会打一些银手镯、项链、发簪、柳月耳环等做为嫁妆。

    金大师在做这些银饰生意的过程中,认识了他的师父——乌铜走银大师李加汝,二人一见如故,成了忘年交。

    李加汝是孤寡老人,金永才经常去他家里照顾他的饮食起居。那时,李加汝还只是做一些寻常的银饰生意,并未展示出乌铜走银的绝技。

    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上海手表代替传统的银饰成为云南人时髦的陪嫁品,银饰生意越来越难做,李加汝便自己做了一些乌铜走银的烟斗,让金永才拿到茶馆里去卖,挣一些钱回来维持生计。

    金永才这才见识到了李加汝的手艺。但李加汝只是做完了才给他,从未让金永才见过乌铜走银的制作过程。

    自清雍正年间在云南石屏县诞生以来,300多年间,乌铜走银一直被视为珍贵的奢侈品,在那个普通人工资只有十几元的年代,一个乌铜走银烟斗在昆明老茶馆里仍然可以卖到150元。

    那时候昆明的茶馆也是各种文人雅士的聚集地,稍微有些品位的人,都喜欢高贵典雅的乌铜走银,有的人没有钱,就拿家里祖上传下来的翡翠、玉石、古玩等进行置换。

    金永才很清楚地知道乌铜走银的价值,但始终不知道制作方法。过了整整8年,李加汝才收他为徒,但也没有传授绝技。